English

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1998-08-28 来源:光明日报 徐鹏航 我有话说

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中最关键的问题,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亦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对策,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进一步认识技术创新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搞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科教兴国”战略是江总书记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提出的。朱基总理宣布,中国新一届政府将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把发展教育、培训人才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

其次,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已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是振兴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国企的技术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但亟待改造的老企业比重仍然很大。国企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并由此造成产品结构老化、成本高、效益差,最终影响到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换代。当寻求外部技术源搞引进时,又不得不付出较大代价,受制于人。出现这些问题除了企业负债过高、社会负担过重等痼疾外,企业缺乏市场开拓意识、远未形成自主创新机制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20年,外资携资金、品牌、技术优势大举涌入,对我国民族工业构成极大冲击。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致力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名牌产品,培养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到来呼唤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两大切入点。只有二者相互融合,介入到物质生产领域才能不断形成现实生产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高科技产业可以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毫无疑问,高科技产业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将会因为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市场空间而发生巨变。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国有企业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工作紧密衔接起来,企业研究开发实力增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落实,产学研合作广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一批技术进步重点项目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必须面对现实,承认不足:

一是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还没有树立起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想,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规模、抢速度、盲目铺新摊子、轻视效率的倾向,在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之间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之间重技术改造、轻技术创新,在企业技术引进中重视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更新、轻视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二是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投资主体功能不健全,R&D研究和开发投入不足,难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自我改造乏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需要技术改造,更需要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就需要大量投入。但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的历史欠帐较多,各种负担十分沉重,R&D经费占GDP的比例只有0.5%,只是发达国家同期比例的1/6至1/4,根本无力取得重大发展。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最严重的是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企业还不能主动依靠技术创新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不愿转让科技成果,还是热衷于自己转化,办小企业。在此情况下也就难以把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解决好。与此相关的是,国家对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效益但有一定投资风险的高技术产业化、节能环保方面引导投资方向的力度不够,难以达到国家预期的调整目标。

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我国科技力量2/3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开发机构的还不到1/2,而且,其中约有1/4开发机构要么资金不落实,要么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么没有稳定的研究课题,要么基础设施不健全,结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设备技术落后、开发机构偏少,加上原材料质量差,设计不合理,工人素质不高,所以我们的工业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下,造成了我国企业的物资消耗过高。

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和风险加大。目前,绝大多数工业品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正在融为一体,国民经济正面临一个艰难的结构调整过程。如此形势下,企业不进行创新、不从技术上进行改造、没有一个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就很难维系,更谈不上发展,企业的压力和经营风险会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必须回答下一步要开发的产品是什么,要购买改造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是什么,资金从哪里来。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难度越来越大。

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主要思路

认清上述问题,是我们制定技术创新方略的前提。当前,开展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促使企业尽快面向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基础。

首先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这意味着企业产品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主要是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外的专业院所进行。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中心,使产学研联合工程与技术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二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这就要转变投资方向,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与体系。企业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要在促进企业逐年加大技术开发投资、关键设备更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资。三是使企业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这意味着在照章纳税之后,企业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自主的分配,这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企业作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除了可以将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之外,还必须留有足够的部分,以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要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立足于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缺乏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的观念和机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工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因此,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三改一加强”,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制高点,组织实施好产品结构调整规划和技术创新工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挖掘潜力,提高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要提高我国基础工业的技术素质,通过技术创新基本消除技术装备在质量方面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强化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择优扶强力度,向重点产品和优势企业倾斜。要选择一批优强企业,立足经济结构调整,把技术创新城市试点工作和优化资本结构城市的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技术装备水平,培育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新的增长点,提高投资使用效果。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规体系,切实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建立。

目前,我国正在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迈进,有关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各种措施还远未完善。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主动规范、引导、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活动,集中力量推动10—20户技术创新试点工作,重点支持在512户优势企业中建立300家技术中心。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可以集中少量资金,引导面上企业的投入,支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等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

———建立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通过构筑企业人才高地,以加快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可以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是创新上的竞赛,是人才实力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大批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在竞争中永立潮头。

———实行科学管理,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成果。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不但要对经济、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调研,还要在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组织等进行调整,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企业的科学管理。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之弊。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传统的企业组织制度,实行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作者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